內蒙古衡器及配件帶您了解衡器管理體制如何逐步完善的?
本文將為你簡述新中國成立后,衡器管理部門的變化。隨著我國經濟,政治體制的不斷完善,各行各業都已經步入正軌,衡器自然也不例外。由不斷完善的管理體制和管理部門就可以看出。一下內容時簡述衡器的管理體系是怎樣一步步走向完備,步入正軌的。
1949年至1953年,由中央輕工業部統一規劃生產和監督管理度量衡器具;
1954年由國家地方工業部規劃和監督管理度量衡器具;
1955年衡器工業生產部門劃歸機械工業部管理,監督權由輕工業部行使;同年底成立了國家計量總局,行使度量衡監督管理權;
1956年至1964年,衡器工業生產劃歸輕工業部管理,具體工作設在輕工局日用工業處,并起始設置專人(當時為武學林)管理;
1965年至1966年衡器生產劃歸第二輕工業部部長徐運北管理,具體工作設在農具五金局五金處,處長為梁定商、高延陵、萬一心,管理人員為武學林、羅家盛二人,衡器產品的計劃分配工作由供銷局潘坤柔負責;'文化大革命'動亂初期處于無人管理狀況,1968年初至1970年春,中央委派軍代表進駐二輕部,從各司局推選28名干部組成生產辦公室,謝鑫鶴副部長任主任,當時負責衡器生產計劃和基建、分配的是孫樹榮、張景堯;1970 年4月,輕工、二輕和紡織三部合并組成輕工業部
錢之光任部長,謝鑫鶴任副部長主管二輕部門工作,當時由二輕局五金處負責衡器工業日常管理工作,先后有李永財、陳祖勛、潘坤柔、楊定森做專職管理工作;1976年,五金處內設立了衡器生產專業管理小組,李永財為組長;二輕局長為史敏之。1978年(5月 18日),輕工、紡織兩部分立,衡器工業生產由輕工業部二輕局劃轉到機械局管理,管理人員增加到3人金城、張暉;1983年設立了專職的衡器處負責管理衡器的規劃計劃和生產、產品分配以及原材料配套供應、質量標準等綜合工作,編制定為9人,直到1988年年中。
1988年國務院實施機構改革,輕工業部決定撤消大部分專業局,實行政企剝離,原機械局主體轉入中國輕工業機械總公司,實行企業編制,衡器工業的生產管理由輕機總公司代行職能;但時隔不久,行政管理職能劃歸新組建的輕工業部技術裝備司。實行行政性歸口管理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管理機制,對于遏制無序生產、治理粗制濫造發揮了行政約束能力,對行業健康發展起到了規范作用,其主導作用是應當肯定的。但是,單一的專業部門管理必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實踐中,當時的國家行政綜合管理部門國家計量局、國家標準局及后來合并組建的國家技術監督局與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等多部門,也從制定政策法規、實行檢驗監督、規范生產環境等諸多方面發揮行政管理職能,促進衡器工業的健康發展。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形成和發展,衡器的功能迅速擴展,越來越廣地運用于許多產品的生產流程中和市場的流通環節中,衡器在市場中的商品屬性也已確立。因此,在行政管理部門之間相互配合推動企業、行業進步的同時,也存在對企業多令齊下、干預過細等問題,產生了相當程度的負面影響。
隨著國家行政管理機構改革逐步加快,對企業的行政管理職能迅速弱化。1993年,原輕工業部撤消,設立中國輕工總會,后改設國家輕工局;1998年,九屆人大通過了撤銷一批專業部委的改革方案,原國家輕工局改建中國輕工業聯合會,負責協調管理行業協會。專業管理部門撤銷后,行業的發展和權益保護通過國家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以及行業自治組織得以實現。
呼和浩特市金鑫衡器科技有限公司,我們專業從事各種動、靜態電子衡器開發、研制、生產、銷售、服務為一體的高新技術制造企業,擁有雄厚的開發、生產能力和先進的工藝設備及專業的技術隊伍。們的共同愿景是:創造金鑫,使之成為全國衡器行業的領先者,將以規模大、品種全、超市化的行業經營策略,嚴把質量關,努力站在行業前沿,向國際化服務邁進。成為行業的領軍者,成就客戶、創業創新、精準求實、誠信正直,愿景源自我們事業的使命感和對自身實力的信心?!鞍巡豢赡茏優楝F實”是我們實現愿景的堅定信念。以市場需求為向導,不斷推陳出新、提高產品質量,加強和完善企業管理,提供令用戶滿意的產品。內蒙古衡器及配件期待與您的合作!